50年后重来一次,美国人想做的,不止“阿波罗的翻版”那么简单。
“里程碑意义”
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报道,美国东部时间11日12时40分(北京时间12日1时40分),“猎户座”飞船穿过地球大气层,安全溅落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以西太平洋水域。随后,美国海军“波特兰”号巡洋舰驶入,将飞船打捞上岸,运往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。
据悉,工作人员将在那里打开舱门,取出里面装有传感器的宇航员人体模型、太空生物实验用品等搭载物,之后将对飞船收集的各项数据展开分析,并对飞船各部分展开检测。
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局长比尔·纳尔逊称,这是一次“历史性”的任务。他表示,这次测试的成功,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——一个标志着新技术、新一代宇航员和未来愿景的时代。
11月16日,“猎户座”飞船由NASA新一代登月火箭“太空发射系统”(SLS)搭载升空,执行“阿耳忒弥斯1号”绕月飞行测试任务。在历时25天半的旅程里,飞船两次近距离飞越月球,最近时距月表127公里。
据NASA介绍,“猎户座”此行飞行总里程数约为200万公里,最远时距离地球43.45万公里,是迄今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的最远距离。
在返回地球时,飞船的飞行速度要在20分钟内,从将近每小时4万公里下降到32公里。飞船在再入大气层时还经受了大约2760摄氏度的高温考验,这几乎是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。
“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,”NASA“阿耳忒弥斯1号”任务负责人迈克·萨拉芬(Mike Sarafin)评价。
美媒称,此次任务的成功,对美国重返月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,也为未来美国驻留月球、登陆火星和进一步探索深空铺路。
中国航空学会《航空知识》主编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专家王亚男表示,“阿耳忒弥斯”计划的第一次任务比较顺利,但从技术上来说,对美国的挑战并不大,更大的挑战将落在该项计划的后两步上。
2019年,NASA宣布了“阿耳忒弥斯”计划,时隔50年后重燃登月的雄心。该计划分为三步,第一步无人绕月飞行成功后,将进行第二步——最早于2024年展开载人绕月飞行,最终实现第三步——有望在2025年再次实现载人登月。
“载人任务的整体复杂性将增加,需要长时间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,飞船降落难度更大,而载人登月所必需的登月系统目前也还在研发中”,王亚男说。
NASA官员也表示,“阿耳忒弥斯1号”的成功令人振奋,但这只是第一步,未来前往火星将需要一个速度更快、更大胆的系统。
更宏大目标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,美国推出了轰动全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。1969年,“阿波罗11号”飞船搭乘“土星5号”运载火箭登月成功,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历史上的“登月第一人”。
然而,自从1972年最后一次阿波罗任务结束以来,人类再也没有踏上过月球表面,这也让“阿耳忒弥斯”计划受到格外关注。
50年后重来一次,美国人想做的,不止“阿波罗的翻版”那么简单。
NASA此前表示,“阿耳忒弥斯”计划有着更宏大的目标——让人类能永久性地在月球和月球周围定居,并为人类前往火星做准备。
NASA称,美国计划在2033年登陆火星,并在2040年将人类送上火星。在此之前,美国将在月球上建造基地和轨道空间站,用于长期驻留;同时,还将在月球两极的永久光照区建设太阳能电站,在月球背面建设科研站。
“如果未来月球基地初具规模,从月球飞往火星,将极具诱惑力。”王亚男表示,从理论上来说,人类登火并非天方夜谭,尽管其技术难度确实要大于登月,但难度是线性增加的,例如飞船的飞行时间将更久、需要的燃料和供氧更多、火箭将更大更重。
华东政法大学特聘教授何奇松认为,时隔50年,技术不再是最大挑战,关键在于登陆后,美国要“在月球上干什么”。他认为,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:一是美国未来打算在月球上划定多大面积的安全区;二是如何选择这些区域。“这两个问题涉及美国将在月球或太空谋求怎样的战略利益。从地球到太阳系,随着人类探索的脚步越远,背后的战略性越强。”
早在2020年,美国就与多国签署了《阿耳忒弥斯协定》,将月球开采区划为“安全区”,实质是谋求月球等天体的“主权”。
科学研究认为,月球上资源丰富,目前已知的有在月球两极发现的水冰,还有可用于核聚变发电的珍稀物质氦-3。“月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块罗塞塔石碑,它是太阳系中研究行星起源和演变的最佳地点”,月球和行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大卫·克林(David A. Kring)表示。
何奇松指出,通过登月、登火技术的发展,可以拉动美国材料、人工智能等产业,进而催生一系列大型太空项目。
“我们需要看到的是,美国将重返月球视为走上更远的航天征程的中转站,其背后是对航天技术进行全面升级,包括建立起更大的超重型火箭运输体系,以及更强大的载人飞船能力和月球/火星登陆系统”,王亚男说。
多极化竞争
除了希望借此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之外,美国重返月球的雄心也被指蕴含政治因素——白宫意欲再次证明美国在太空中的霸权地位。
NASA局长纳尔逊近日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再次提到和中国的竞争,并扬言美国要在登月领域“击败中国”。
2020年底,中国“嫦娥五号”探测器成功降落月球表面。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。
何奇松认为,50年后再次向月球进发,美国希望向外界传达一种信号:在登月这条路上,美国过去能行,现在能行,未来也能行。“除了技术实力之外,登月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体现。”
王亚男指出,重启登月计划反映了美国政客长期以来的两种观念:其一,美国在二战后逐步树立了“科技领先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战略优势”的认知,因此始终希望在航天领域保持美国的先进性;其二,作为一个昔日殖民色彩浓郁的国家,美国潜意识中将月球、火星看作是尚未开垦的宝地,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和利益。
尽管美国目前仍在全球航天领域保持领先地位,但今日之局面早已不同往日。
何奇松指出,当前的全球太空竞争格局呈现出两大特点:其一,有别于过去的美苏两极争霸,现在是多极化竞争。
近年来,全球掀起一股探月热潮。除了美国“阿耳忒弥斯”计划,还有俄罗斯“月球”系列计划、印度“月船”计划,以及以色列“创世纪2”登月计划。此外,日本和欧洲也参与了美国的太空计划联合项目。
另一大特点在于,在“国家队”之外,还有不少非国家行为体,即民营企业也加入到这条赛道中,例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、蓝色起源、维珍银河等。
据报道,日本私人月球探测器11日发射成功,正是由SpaceX的“猎鹰9”火箭搭载升空。按计划,该探测器将在5个月后着陆于月球东北部,并释放来自阿联酋的月球车“拉希德”。如果着陆成功,日本将成为继美国、苏联和中国之后第四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。
美国《国会山报》称,这是一次日本、阿联酋和美国的“组团登月”行动,其中,民营企业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王亚男表示,国家与国家之间、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加强合作,将是今后航天发展的一大趋势。谈及未来合作前景,他表示,中国不仅拥有自己的空间站和发射能力,同时也有意愿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国家进行航天合作。
去年3月,中俄联合宣布正式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(ILRS)项目,计划于2035年建成。
(编辑邮箱:ylq@jfdaily.com)